苏科普美协发 通知﹝2025﹞07号
各相关单位、行业组织、院校及摄影影像的从业人员、专业爱好者:
摄影正面临AICG时代的新考验,于第五届江苏省科学与艺术创新大赛摄影影像赛道的春季赛(回望)和秋季赛(新学)的投稿数据中可见,AICG作品数量呈倍数增长。之所以出现蓬勃之势,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迭代和AICG的便捷性工具特征。摄影的虚拟制作很早就已广泛应用,实景拍摄与AICG的无缝结合是其能够普及的前提。通过观察部分作者近一年来的创作演进可见,少数创作者立于潮头,而更多创作者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以实现共同进步。
摄影诞生之初,完全处在传统艺术的“门外汉”状态,从十九世纪法国摄影师纳达尔努力为摄影争取艺术的“一席之地”,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摄影师斯蒂格利茨主导的画意摄影分离派主动脱离绘画范式,开始探寻摄影自身哲学的现代摄影实践。时至今日,摄影已深度渗透至公众生活的各个维度,然而大众对摄影的认知却未必同步。在第一次“回望”大展中,我们曾以摄影大师、资深爱好者及初学者的各一件作品进行盲测,邀请艺术相关背景观众投票,结果显示三者得票率几近持平。该结果并非源于观众鉴赏力不足,而在于其对摄影发展历程及经典范式缺乏系统了解,由此映射出“大众摄影,大众未必了解”之现实困境。正因如此,平台更需肩负普及摄影基础认知之责。需要强调的是,摄影并无高下之分,唯有“合适”与“创新”两个衡量维度。
本届赛事简化程序、赋予参赛者更大自主性,将竞赛与展览适度剥离,后续展览亦将同步升级,以更专业、更聚焦的面貌呈现。同时,为规避投机行为、强化作者持续关注与深耕,赛事调整为“年度一赛、多专题并行”的机制,以期全面提升参赛作品质量,推动江苏乃至全国摄影影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摄影影像行业教育与产业互动,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摄影影像专业委员会将于2025年9月中国科普月启动第二届“回望”摄影影像大赛,并进一步加强与友商的合作,推动研、学、产互动项目的落地。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宗旨
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摄影影像专业委员会,秉承科学知识普及与摄影创新精神相结合,树立“交流促发展、联合促创新”的理念。以院校为热点集结成网,结合企业与社会资源,以赛事促进交流,不断优化摄影影像教学,促进研、学、产互动。该摄影影像大赛属于江苏省科普美协每年一度的江苏省科学与艺术创新大赛的分赛道(江苏省科学与艺术创新大赛已获得2025年全省通高校本专科生学科竞赛省级赛事认定)。分赛道设专业组、学生组和团体组,以“回望”为IP,征集各校优秀摄影影像类作品、应届毕业作品、毕业三年内的作品以及团体和社会专业人士专题类作品,并结合相应的展览。
省科普美协摄影影像专委会借助江苏省科学与艺术创新大赛平台,大力拓展摄影影像的受众人群,发掘和推广优秀摄影影像创作者和行业相关新媒体及器材供应商,建立有效互动促进机制,形成赛前交流、赛后互动的长效发展路径,逐步形成矩阵型影像新媒体平台。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
(二)承办单位: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摄影影像专业委员会
三、参赛单元
(一)专业单元:院校教师、摄影影像专业机构的从业人员及专业爱好者;
(二)学生单元:在校学生,包括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
(三)团体单元:摄影影像兴趣团体、包括在校和社会成员。
四、参赛组别
(一)摄影组
摄影组
|
规范说明
|
1Y
|
艺术摄影类
|
偏向依据传统绘画为审美标准的摄影作品,没有明确现当代观念的唯美照片(画意摄影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艺术人像、人文风景等,作品可单张或组图(3张以内,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须说明是否具有),可以后期。
|
2Y
|
摄影艺术类
|
以现代直接摄影为审美准则的摄影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纪实、街拍、时尚摄影等(现代摄影类型),作品必须为组图(3张到9张之间,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可轻度后期。
|
3Y
|
当代摄影类
|
以当代为先导利用摄影为媒介创作的摄影作品,包括不限于街景、人文、时尚等(当代观念类型),作品必须为组图(3张到9张之间,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可以制作。
|
4Y
|
商业摄影类
|
以商业委托为前提的摄影作品,包括不限于产品、人像、人文景观、建筑环境等(甲方要求类型)。作品可单张或组图(3张以内,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可以后期。
|
5Y
|
AI生成的摄影类
|
指利用词条和AI工具完成的摄影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人像、场景等,作品可单张或组图(3张以内,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包括证明文档和文件)。
|
6Y
|
手机摄影类
|
以手机为创作工具的手机摄影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人物、风景、街拍等作品,作品需为组图(6张到9张之间,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可以后期。
|
7Y
|
个人展示类
|
以达人、舞者、演员、模特自我展示为前提的个人照片,包括但不限于平面、时装、舞蹈、演员、Cos等,提交者需要拥有作品版权,组图(3张到9张之间,100字左右自我介绍),可以后期。
|
注明:摄影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代表性的摄影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厘清各阶段摄影观念下的不同摄影形式本身就很重要,其中各阶段的风格、特征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有重叠的以第一关键词为准,例如商业性的艺术摄影,投商业类,其它阐述中说明即可,请投稿人务必注意。
(二)影像组
影像组
|
规范说明
|
1X
|
非遗纪录片
|
以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或以探索发现、地理、人文、为专题的视频作品,片长在6到15分钟之间。(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2X
|
剧情片、短剧、纪录片
|
院线或者互联网类电影、网剧,以及新媒体的影片,微电影、连续短剧、纪录片等。(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3X
|
广告商业片
|
围绕特定产品、企业、地区等元素制作的商业性视频作品,制作精良、画面考究,有较强专业性,片长不限。(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4X
|
创意观念片
|
舞蹈题材的创意短片、纯艺术观念短片、实验性短片等偏向纯艺术表达的创意性视频。(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5X
|
数字特效短片
|
适合互联网电子形式的动态视觉海报、建筑景观漫游、工业产品展示动画、数字媒体特效、游戏、Gif动画。(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6X
|
Vlog类型短片
|
属于个人、机构或单位的视频博客类型短片,有明确运营理念,专注内容和专题性。旅行、文化探访等系列作品。(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7X
|
教学微课
|
教学技能微课单元,包括不限于摄影、影像、数字媒体等相关微课课程,制作精良、画面考究,片长15分钟以内。(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
注明:影像单元各项目设置与摄影单元目的相同,也是为了评价的便捷和类型的区分,单列并不代表每个项目单元都有奖项,而是综合考量。有重叠的以第一关键词为准,例如Vlog短片内容是非遗,投商Vlog类型短片,其它阐述中说明即可。
(三)博物组
博物组
|
规范说明
|
1A
|
博物摄影类
|
与博物馆展览展品及考古遗址相关的各类题材的摄影作品,风格不限,单幅组图均可。格式为JPG、可后期,文件控制在8-15M以内。
|
2A
|
博物影像类
|
与博物馆展览展品及考古遗址相关的各类题材的影像作品,纪录片、剧情片、故事片均可,可反映不同时期的博物馆及考古遗址文化特征。格式为MP4,文件大小不限。
|
3A
|
博物其它类
|
与江博物馆展览展品及考古遗址相关的各类题材的视觉设计作品,文创、海报、包装、装置等均可。格式为根据作品类型,文件大小不限。
|
注明:此单元以博物馆展览展品及考古遗址相关影像为创作主轴,通过摄影、影像、创意类型的各类作品,包括拍摄博物馆展品、考古遗址田野调查、博物人物访谈、非遗考古调查、代表遗址景观等,作品创作元素均需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附100-200字以内的作品阐述)。
五、投稿信息
(一)作品提交规范补充要求
1.摄影组
(1)作品以电子图片形式提交,图片为JPG格式,分辨率300dpi,图片大小控制在8-10M,手机拍摄作品图片大小不低于2M;
(2)提交作品为近5年以内创作(入选其他比赛的作品须在作品阐述中说明赛事及名次),文件名规范;
(3)作品为本人原创,权属清晰、不侵犯第三方肖像权、知识产权,无版权争议。
2.影像组
(1)作品以电子图片形式提交,视频为MP4格式,分辨率1920x1980,特殊类型如延时风景可4K,根据作品情况横竖屏均可;
(2)提交作品为近5年以内创作(入选其他比赛的作品须在作品阐述中说明赛事及名次),文件名规范;
(3)作品为本人原创,权属清晰、不侵犯第三方肖像权,无版权争议。
3.博物组
以博物馆展览展品及考古遗址相关影像为目标的专题项目,限定提交作品的题材,作品类型涵盖摄影、影像作品及以博物文物为元素创作的舞蹈、视觉、空间等艺术形式(入选其他比赛的作品须在作品阐述中说明赛事及名次)。
(二)作品提交
1.参赛报名时间: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10月25日
2.作品发送至(勿设下载期限):
thejiangnan_inmind@163.com(专业和团体单元)
thejiangnaninmind@163.com(学生单元)
3.邮件主题:第二届“回望”大赛投稿+参赛单元+参赛组别+作者(首位)
例如:第二届“回里”大赛投稿+学生单元+摄影组+胡一刀
4.文件命名:参赛单元+参赛组别+组别分类+作品名称+所属单位+所属专业+作者姓名(全部作者以首位默认主要作者)+手机号码
例如:学生单元+摄影组+5Y商业摄影类+《似水年华》+华东师大+数字媒体+火涂涂+12345678901
*文件与附件表格同一个压缩包,压缩包必须采用文件命名的方式
5.另需将大赛报名表(附件)与作品一并提交
(三)其他相关要求与说明
1.提交作品需体现出科学思维与艺术创作的结合特性,提交作品无需报名费,展陈形式另行通知。
2.摄影类作品作者不超过2人,影像类作品根据体量作者在3到8人之间。
3.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内容形式积极向上。并且不得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4.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有权对所有参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展览展示、网络推广、汇编成册出版。
5.赛事联系人:徐老师 18951960633(加微信注明事由)
附件:第六届江苏省科学与艺术创新大赛报名表
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
2025年08月22日
|